頓入空性
王群眾
九十五年十一月七日,見宜芬研究〈白話心經〉至:
觀自在菩薩化身說法,向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舍利弗,述說祂修行甚深「般若佛智三昧正定」,度到無苦無難的「波羅蜜多彼岸」時,如燭照般清楚地見到了,組成宇宙萬物的五蘊諸法(「色法」,是物質;「受想行識心法」,是精神),全部隱去,皆空了!
頓然之間,肉眼竟然不能見物。
諸位同學,《心經》中的「照見五蘊皆空」,這句千古之謎的如來真實義是,「頓然之間,肉眼竟然不能見物」嗎?
那豈不是瞎了?宜芬同學是這樣子問正法明如來的。
如來答曰:
非瞎也,而是頓入空性。
有了正法明如來的背書,學子該因親自見証「照見五蘊皆空」一語的正確解讀,而信根成就了吧?
(研究至此佛開示曰:『這就是你們常教人玩的-見空的遊戲,此即〝若見諸相之非相,即見如來〞之真實義,無法見證空者,念佛見佛,或見眾生相乃至宇宙萬物,只要親證自他不二,即見自性真如本性。
是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更有趣的是,當某位修士「頓入空性」時,對他而言,不僅肉眼不能見物,肉耳也會聽聞不到聲音,嗅覺、味覺、觸覺全然沒了,連意根都會失靈!暫時性地,不知身在何處,此名「頓失身心和世界」。
(研究至此上帝佛開示曰:『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universe.
此名宇宙消失,空性現前。照見五蘊皆空,即見法身畢竟空。不是告別娑婆,也不必告別娑婆!
The five cumulations(五蘊), the components of an intelligent being, specially a human being:
五蘊;五種積聚,特別是指人性,構成智慧的元件。
(1) 色;form, matter, the physical form related to the five organs of sense;
形狀;物質,與五種感覺的器官(眼.耳.鼻.舌.身)有關的物質。
(2) 受;reception, sensation, feeling, the functioning of the mind or senses
in connection with affairs and things.
感受,感觸、感動,感覺,與事件或人.事.物等事情連結的心或感
官的機能。
(3) 想;conception, or discerning; the functioning of mind in distinguishing;
想像力,思考.概念作用,或有敏銳的識別力的;心區別辨識的功能。
(4) 行;the functioning of mind in its processes regarding like and dislike,
good and evil, etc.
看待愉悅和反感.善和惡...等的過程中,心所產生的功能。
(5) 識;mental faculty in regard to perception and cognition, discriminative
of affairs and things.
關於悟性和對事物的認知、理解有區別性的心智作用。
The first is said to be physical, the other four mental qualities;
第一個色是指物質的,其他四個是心理的層級;
(2), (3), and (4) are associated with mental functioning, and therefore with heart abode(心所).
第2個受第3個想第4個行,是跟心理的功能整合的,乃心所積處。
(5) is associated with the faculty or nature of the mind.
而第5個識是自性本性的整合能力。』)
那接下去該如何修?這才是最重要不過的了!因為若不續修《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法,該學子就無法進入「大乘正宗佛法」的領域,只能証得阿羅漢的「偏空涅槃」。除非他「回小向大」,繼續見証「空有不二、輪涅無別」的真理,不然,即與成佛無緣了。
(研究至此依分請問佛:『回小向大的關鍵在-而生其心?』佛曰:
『若處空境,於空定中不起作用,那是偏空涅槃,僅至四禪八定。
需於生心起問中,親證空及空所妙有的一切都是自己,才能圓證三佛身,親自見證法界一相的一真法界觀。
如此才能進入大乘正宗佛法的領域,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對吧?阿羅漢所修所証,才是「原始佛教」。其餘的佛經,都是佛後的作品。
(研究至此,依分請佛開示,佛曰:『印度宣揚佛法之初,皆從四聖諦入,此乃渡人道的原始佛教,然我於悟後所說之法,是一真法界觀的一佛乘,難為初機者所接受,故龍王收錄於龍宮,以待精進者入性請法。』)
不久前,新般若子慧,從上海來電話上課,曾話及「原始佛教」這個迄無定論的學案。
於是,就傳她「破案之法」,以免三世佛冤。
子慧,佛陀住世所說的第一部經,不是《阿含經》,而是佛後六百年許,聖龍樹入龍宮取出來的下本《華嚴經》。
下本《華嚴經》共有十五萬八千偈,龍樹菩薩只取了十萬偈,還有五萬八千偈待人類去取。這是龍宮的龍王,告訴也入龍宮,取《華嚴經》的老般若慈正的。她是平了龍樹菩薩,取經世界紀錄的諸多如來禪學子之一。妳可以在《如來禪》這本,我與同學的論道記錄裡,見到歌者慈正所取的《華嚴經》偈,上〈如來禪一門深入〉網站也行。
子慧,佛偈不論經文長短,每四句叫一偈。不過,慈正等同學所取的龍宮佛偈,字數都是一樣的。有七言、五言、四言及三言的。例如以下的七言偈:
空為本體心如鏡。法源真如寂滅性。
眾生執迷浪裡尋。了了分明待問心。
這可是九十一年元月,就取出來的。妳到了去年,也就是九十六年,才學會偈中第四句,「了了分明待問心」的這個法門。
(研究至此,依分向佛請法:『問所問之心?』佛開示曰:
『心者法性真如本體也;你心、我心、佛心、眾生心,平等是一,無心外之任何一法可求。別忘了魔也是眾生!不必懷疑,不可分別執著!否則心生無明魔也!』)
佛說,本偈第二句,「真如」是「萬法」之源,名曰「法源真如」。祂就是妳的「寂滅性」,妳問到的任何答案,都是証得「寂滅忍」,而非十地以下所証的「無生法忍」。想不到吧?妳這一招,就是十一地「法王子」的底子。
「了了分明待問心」,妳現在就問妳的「真如之心」,佛陀住世人間,所說的第一部經,是《阿含經》,還是《華嚴經》?
老師,心答:
是《華嚴經》。
所以說,對妳而言,「原始佛教」是《華嚴》的「了了分明待問心」,不是《阿含》的「不問心」大法了。
(研究至此佛開示曰:『就像現在正在請法的宜芬;覺性當家、與佛同體,問真如自心,不由無明妄識做主。
From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try to inner dictation、inner assurance 、inner witness from enlightenment wisdom.
正如我們所了解的,問自心、從開悟的智慧中聞法,做自內證的確認。』)
子慧,妳以前拜師修的是,「不問心」的「原始佛教」;如今不拜師修的,卻是「待問心」的「原始佛教」。兩者相去十萬八千里,真所謂「眾生執迷浪裡尋」。一入龍宮,這個超級大學案,就破解了。
打字的中華妹,妳對本品有疑問嗎?
有,老師。我想請教觀世音,「頓入空性」時,真的會如你說的,「六根」皆不靈了嗎?
(研究至此暫不看下文,依分先問自心,自心佛曰:
『六根非但不會不靈,反而能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那是因為肉體根器,對世間聲塵與色相,盡聞不住、覺所覺空,所以六根皆成了般若根,連皮膚也能感應道交而收訊。
但若妙、空不二的速度太快,則難究其辨識。』)
請。
老師,觀世音說:
王老師說得沒錯。頓入越深,越是如此。
老師,十九年前,一位友人認真地告知,我該讀《金剛經》。因我是上帝信仰者,便當「名著」地看了一遍。但並不瞭解其中的法義,只知道裡面有很多的「金剛菩薩」。
一日醒來,遭遇前所未有的生理痛,劇烈到嘔吐,全身冒冷汗,連衣服都濕透了。家中沒人,無法替我拿止痛藥,我忽然想到了「金剛菩薩」,就起念叫「金剛菩薩」救我!沒想到剎那間,時空凝結住了,聲音也沒了,我進到一種無比寧靜安適的境界,肚子竟然完全不痛了。整個過程,大約只有一、兩秒,我沒「見空」,這是「頓入空性」嗎?
對對對,妳再請觀世音印証看看。
老師,觀世音說:
沒錯,但因過程極快,妳並未查覺到自己「見空」了。
妳看,我沒黑白講吧?
老師,觀世音還說:
這就是宇宙的永恆狀態。
然而,「住」在裡面,成不了佛!必須去發現此「空」,與自己、眾生,和諸佛的關聯性,更上層樓,修行才會圓滿。
百分百正確。還有疑問嗎?
有,老師。我還想請教佛陀,祂住世時所說的第一部經,真的是《華嚴經》,所謂「原始教典」的內涵嗎?
請。
老師,佛陀說:
我說的第一部經,確是《華嚴》。《阿含》只是順應當時阿羅漢弟子的方便而已。
「原始佛教」與《阿含》無關,乃是講「一」的《華嚴》等「成佛大法」。
何不親証一下?即可知道真相。
中華妹,那就妳照佛陀的意思,再請龍王復証一下嘛。
是,老師。龍王說:
對,《華嚴經》的確是我當年,向釋迦佛陀所蒐集來的第一部經。
這個學案就到此為止了。沒問題的話,就請佛總結!
是,老師。佛總結如下:
頓入空性。身心盡失。
以為皆失。般若未失。
巧啟妙智。見其實相。
真空妙有。萬法為一。
至道既明。廣宣其義。
令入無餘。原始佛教。
(研究至最後,佛開示曰:
華嚴尚有百萬偈。靜待入性觀取之。
妙龍妙王妙法水。自性龍宮般若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