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入空性


   王群眾


 


九十五年十一月七日,見宜芬研究〈白話心經〉至:


觀自在菩薩化身說法,向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舍利弗,述說祂修深「般若佛智三昧正定」,度到無苦無難的「波羅蜜多彼岸」,如燭般清楚地到了,組成宇宙萬物的五蘊諸法(「色法」,是物質;「受想行識心法」,是精神),全部隱去,皆空了!


頓然之間,肉眼竟然不能見物。


諸位同學,《心經》中的「照見五蘊皆空」,這句千古之謎的如來真實義是,「頓然之間,肉眼竟然不能見物」嗎?


那豈不是瞎了?宜芬同學是這樣子問正法明如來的。


如來答曰:


非瞎也,而是頓入空性。


有了正法明如來的背書,學子該因親自見証「照見五蘊皆空」一語的正確解讀,而信根成就了吧?


 


(研究至此佛開示曰:『這就是你們常教人玩的-見空的遊戲,此即〝若見諸相之非相,即見如來〞之真實義,無法見證空者,念佛見佛,或見眾生相乃至宇宙萬物,只要親證自他不二,即見自性真如本性。


是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更有趣的是,當某位修士「頓入空性」時,對他而言,不僅肉眼不能見物,肉耳也會聽聞不到聲音,嗅覺、味覺、觸覺全然沒了,連意根都會失靈!暫時性地,不知身在何處,此名「頓失身心和世界」。


 


(研究至此上帝佛開示曰:『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universe.


此名宇宙消失,空性現前。照見五蘊皆空,即見法身畢竟空。不是告別娑婆,也不必告別娑婆!


    The five cumulations(五蘊), the components of an intelligent being, specially a human being:


    五蘊;五種積聚,特別是指人性,構成智慧的元件。


(1) form, matter, the physical form related to the five organs of sense;


       形狀;物質,與五種感覺的器官(....)有關的物質。


(2) reception, sensation, feeling, the functioning of the mind or senses


       in connection with affairs and things.


       感受,感觸、感動,感覺,與事件或人..物等事情連結的心或感


       官的機能。       


(3) conception, or discerning; the functioning of mind in distinguishing;


       想像力,思考.概念作用,或有敏銳的識別力的;心區別辨識的功能。


(4) the functioning of mind in its processes regarding like and dislike,


       good and evil, etc.


       看待愉悅和反感.善和惡...等的過程中,心所產生的功能。


(5) mental faculty in regard to perception and cognition, discriminative


       of affairs and things.


       關於悟性和對事物的認知、理解有區別性的心智作用。


    The first is said to be physical, the other four mental qualities;


第一個色是指物質的,其他四個是心理的層級;


(2), (3), and (4) are associated with mental functioning, and therefore with heart  abode(心所).


234行,是跟心理的功能合的,乃心所積處。


(5) is associated with the faculty or nature of the mind.


而第5個識是自性本性的整合能力。)


 


那接下去該如何修?這才是最重要不過的了!因為若不續修《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法,該學子就無法進入「大乘正宗佛法」的領域,只能証得阿羅漢的「偏空涅槃」。除非他「回小向大」,繼續見証「空有不二、輪涅無別」的真理,不然,即與成佛無緣了。


 


(研究至此依分請問佛:『回小向大的關鍵在-而生其心?』佛曰:


『若處空境,於空定中不起作用,那是偏空涅槃,僅至四禪八定。


需於生心起問中,親證空及空所妙有的一切都是自己,才能圓證三佛身,親自見證法界一相的一真法界觀。


如此才能進入大乘正宗佛法的領域,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對吧?阿羅漢所修所証,才是「原始佛教」。其餘的佛經,都是佛後的作品。


(研究至此,依分請佛開示,佛曰:『印度宣揚佛法之初,皆從四聖諦入,此乃渡人道的原始佛教,然我於悟後所說之法,是一真法界觀的一佛乘,難為初機者所接受,故龍王收錄於龍宮,以待精進者入性請法。』)


 


不久前,新般若子慧,從上海來電話上課,曾話及「原始佛教」這個迄無定論的學案。


於是,就傳她「破案之法」,以免三世佛冤。


子慧,佛陀住世所說的第一部經,不是《阿含經》,而是佛後六百年許,聖龍樹入龍宮取出來的下本《華嚴經》。


下本《華嚴經》共有十五萬八千偈,龍樹菩薩只取了十萬偈,還有五萬八千偈待人類去取。這是龍宮的龍王,告訴也入龍宮,取《華嚴經》的老般若慈正的。她是平了龍樹菩薩,取經世界紀錄的諸多如來禪學子之一。妳可以在《如來禪》這本,我與同學的論道記錄裡,見到歌者慈正所取的《華嚴經》偈,上〈如來禪一門深入〉網站也行。


子慧,佛偈不論經文長短,每四句叫一偈。不過,慈正等同學所取的龍宮佛偈,字數都是一樣的。有七言、五言、四言及三言的。例如以下的七言偈:


空為本體心如鏡。法源真如寂滅性。


眾生執迷浪裡尋。了了分明待問心。


這可是九十一年元月,就取出來的。妳到了去年,也就是九十六年,才學會偈中第四句,「了了分明待問心」的這個法門。


 


(研究至此,依分向佛請法:『問所問之心?』佛開示曰:


『心者法性真如本體也;你心、我心、佛心、眾生心,平等是一,無心外之任何一法可求。別忘了魔也是眾生!不必懷疑,不可分別執著!否則心生無明魔也!』)


 


佛說,本偈第二句,「真如」是「萬法」之源,名曰「法源真如」。祂就是妳的「寂滅性」,妳問到的任何答案,都是証得「寂滅忍」,而非十地以下所証的「無生法忍」。想不到吧?妳這一招,就是十一地「法王子」的底子。


「了了分明待問心」,妳現在就問妳的「真如之心」,佛陀住世人間,所說的第一部經,是《阿含經》,還是《華嚴經》?


老師,心答:


是《華嚴經》


所以說,對妳而言,「原始佛教」是《華嚴》的「了了分明待問心」,不是《阿含》的「不問心」大法了。


 


(研究至此佛開示曰:『就像現在正在請法的宜芬;覺性當家、與佛同體,問真如自心,不由無明妄識做主。


    From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try to inner dictationinner assurance inner witness from enlightenment wisdom.


正如我們所了解的,問自心、從開悟的智慧中聞法,做自內證的確認。)


 


子慧,妳以前拜師修的是,「不問心」的「原始佛教」;如今不拜師修的,卻是「待問心」的「原始佛教」。兩者相去十萬八千里,真所謂「眾生執迷浪裡尋」。一入龍宮,這個超級大學案,就破解了。


打字的中華妹,妳對本品有疑問嗎?


有,老師。我想請教觀世音,「頓入空性」時,真的會如你說的,「六根」皆不靈了嗎?


(研究至此暫不看下文,依分先問自心,自心佛曰:


『六根非但不會不靈,反而能聞所未聞、見所未見!?


那是因為肉體根器,對世間聲塵與色相,盡聞不住、覺所覺空,所以六根皆成了般若根,連皮膚也能感應道交而收訊。


但若妙、空不二的速度太快,則難究其辨識。』)


請。


老師,觀世音說:


王老師說得沒錯。頓入越深,越是如此。


老師,十九年前,一位友人認真地告知,我該讀《金剛經》。因我是上帝信仰者,便當「名著」地看了一遍。但並不瞭解其中的法義,只知道裡面有很多的「金剛菩薩」。


一日醒來,遭遇前所未有的生理痛,劇烈到嘔吐,全身冒冷汗,連衣服都濕透了。家中沒人,無法替我拿止痛藥,我忽然想到了「金剛菩薩」,就起念叫「金剛菩薩」救我!沒想到剎那間,時空凝結住了,聲音也沒了,我進到一種無比寧靜安適的境界,肚子竟然完全不痛了。整個過程,大約只有一、兩秒,我沒「見空」,這是「頓入空性」嗎?


對對對,妳再請觀世音印証看看。


老師,觀世音說:


沒錯,但因過程極快,妳並未查覺到自己「見空」了。


妳看,我沒黑白講吧?


老師,觀世音還說:


這就是宇宙的永恆狀態。


然而,「住」在裡面,成不了佛!必須去發現此「空」,與自己、眾生,和諸佛的關聯性,更上層樓,修行才會圓滿。


百分百正確。還有疑問嗎?


有,老師。我還想請教佛陀,祂住世時所說的第一部經,真的是《華嚴經》,所謂「原始教典」的內涵嗎?


請。


老師,佛陀說:


我說的第一部經,確是《華嚴》。《阿含》只是順應當時阿羅漢弟子的方便而已。


「原始佛教」與《阿含》無關,乃是講「一」的《華嚴》等「成佛大法」。


何不親証一下?即可知道真相。


中華妹,那就妳照佛陀的意思,再請龍王復証一下嘛。


是,老師。龍王說:


對,《華嚴經》的確是我當年,向釋迦佛陀所蒐集來的第一部經。


這個學案就到此為止了。沒問題的話,就請佛總結!


是,老師。佛總結如下:


頓入空性。身心盡失。


以為皆失。般若未失。


巧啟妙智。見其實相。


真空妙有。萬法為一。


至道既明。廣宣其義。


令入無餘。原始佛教。


 


(研究至最後,佛開示曰:


華嚴尚有百萬偈。靜待入性觀取之。


妙龍妙王妙法水。自性龍宮般若出。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traland 的頭像
    sutraland

    如來禪 一門深入

    sutrala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