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果地看因地之奧


   王群眾


 


九十六年二月十五日,見宜芬研究《白話金剛經》〈分第四〉時,向圓滿報身佛提問曰:


既是不住相布施,一切都是一,那虛空又何須分東南西北、上下四維?


佛答曰:


這個問題問得妙呀!妳已証得「一」之真理,從究竟之果地上來看因地,自然容易突破此境界,但當時的阿羅漢們,尚未達此境界呀!


諸位同學,真相好比一條馬路,也須一步一步、實實在在地走過去,才能到寶所目的地。而且還有所謂的「化城」,即中途站的意思。


經過這樣子的說明之後,「理路」一詞,就該懂了。


而所謂的「行門」,則是指如何走法,才是正確的,才不會走到岔路上去。


因此說法者,自己對「行門」和「理路」這兩者的內涵,都該一清二楚,並能隨順學生的根器,因材施教才是。否則,難免會誤人子弟。


言歸正傳,佛曾告訴宜芬,當年祂的阿羅漢弟子,尚未達「一切都是一」的境界。此所以勝鬘夫人說,阿羅漢所証涅槃,非涅槃,向涅槃。是所謂的化城。


佛的應化身滅度火化後,弟子們就再也無法向佛學法了,只好「以戒為師」。而今,如來禪弟子卻仍能「以佛為師」,儘管此師是三佛身之一的圓滿報身,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顯然,是修四聖諦的阿羅漢學子,尚未達一佛乘的如來禪學子境界之故。


不但如此,阿羅漢連「一切都是一」的真理也沒証得。其理路僅達「偏空涅槃」。非如來禪學子所入的「究竟涅槃」,亦即《金剛經》的「無餘涅槃」。


由此可知,學佛的成就有其過程,修到哪裡就是哪裡。


中途站不見終點站風貌,下不能知上,實屬無奈。真所謂:


八地不知十一地法王子之事。


另,佛對宜芬所問,「而且也不應執著功德多少,多即是一,不是嗎?」未予答覆。特此小思之,供宜芬參考:


「多即是一」之「一」,非數量。在法義上,「一」是「無限」之義。「多」反而是可數的「有限」,此其一。


這如,受持讀誦《金剛經》的關鍵性經文,四句一偈,為人演說。「演說」為何?


是指導聽眾,演一遍經文所表述的境界。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求道,非於空中「不生其心」。


既是「演一遍經文所表述的境界」,即為親身見証之,非僅僅大吹法螺,解悟而已。


故,「不應執著功德多少」一語,其「法義」何在?有待商榷。


若改成「貪著」,那是該貪的,越貪越好。諸佛都是成就無量無邊不可稱述功德的。


所以者何故?


功德越勝,越能度眾。為度眾故,該打起精神,努力修功德才對。此其二。


打字的中華妹,麻煩請佛總結修修慧,集體創作,功德與共。若得開示,即為親証。


是,老師。佛分別就課中的兩大主題開示如下:


    一、


果地不同。知見有別。


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萬般善巧。唯願續修。


佛心之奧。望汝盡見。


二、


《金剛經》法義深奧難解,非以妙智,不得正解。


功德可貪。為度眾生。


心繫於此。圓滿無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traland 的頭像
    sutraland

    如來禪 一門深入

    sutrala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