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有多門
(華嚴妙義系列)
王群眾
歸元無二路,唯有般若度。
九十六年三月八日,靜幸來電論道時,曾提及「歸元無二路」之說。但由於當天論道的重點,是在探討「三國曹子建」,和「佛陀」的時代不同,故龍宮的《華嚴經》偈中,不可能有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之喻,來表述「如來是眾生父」的妙理。所以,筆者無暇對此多述。
今順此緣,特就前議再補充如下:
慈正所取乃「自性龍宮」《華嚴經》,所講係「現代」《華嚴經》。
為何?
因為一切都是自己!
回憶兩年前,文堅在涓涓家,當場亦取出龍宮《華嚴經》偈二首。唯獨薛芳一人觀出,文堅所取,是出自「自性龍宮」。
諸位同學,如來禪証悟者三昧中之所觀所說,全是「自性功能」所現。所謂:
自性本有三藏十二部。 ~六祖慧能~
就連往生佛淨土,也是往生「自性報身淨土」。
此皆不可思議佛事,沒親証其妙者,是不能接受的。因此,不必強為人說,引人謗法招罪。
現在言歸主題。《楞嚴經》中有二十五位菩薩,各說其入道經過。其中為如來禪學子熟悉的有三位,即:
一、普賢的「心聞發明,分別自在」。
二、大勢至的「念佛三昧,現前見佛」。
三、觀世音的「耳根圓通,寂滅為樂」。
「方便有多門」,乃指入道之門容或不同,這如普賢之「意根」,大勢至之「耳根」,和觀世音之「眼根」等。但是,「歸元卻是無二路」,都是起用「般若佛智」,以求見証「常寂光法身淨土畢竟空(元)」的。
《楞嚴經》有云:
若有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皆悉銷殞。
此即「常寂光法身淨土畢竟空」現前,如同《心經》之「照見五蘊皆空」,《金剛經》之「見諸相非相」那樣。
王某即是讀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頓入空性而「歸元」的。
並於空中生心問道,証得《華嚴經》之「因陀羅網」法界觀。
打字的中華妹,麻煩妳入三昧為我印証一下,我可有自誇?
老師,佛說:
如來實性之言,真實不假。
諸位同學,古譜藏經經文古奧難解,縱使親証所言境界,也未必能知佛是用何言何語來表述的。這就是我還有一丁點兒價值的原因,可以省掉你們十五到二十年的自我摸索。
不信?!
那請問:
「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義?
「諸行無常」,就叫做「無上正等正覺」?還是,「一切都是自己」,才是「無上正等正覺」呢?
秋至,見秋風掃落葉。
春來,見杜鵑滿枝頭。
這可真是一幅「諸行無常」的景像呀!
可是,「一切都是自己」,就不是「肉眼」所能見到的大徹大悟了!
若單憑肉眼,便能契入「一切都是自己」的宇宙真理,佛陀也不用應化回來教學了。
顯然,須藉他法來悟。
那,是什麼法呢?
入「法界一相」的「三昧正定」,親見宇宙至妙。所謂的「般若度」。
「諸行無常」和「諸行真常」,顯然是兩種不同的「眼」,所見到的宇宙人生。前者所見名「慧眼」,後者則名「法眼」或「佛眼」。不同之「眼」所見,因無共識,所以不能成為知己,這是必須有的認知。如此,便不會口水了。
註:
《現代白話佛經》中之佛開示,即是「聖言」。否則,在彌勒尊佛下生之前,就不可能有新的「聖言」,可供學子印証之用了。這是諸佛的慈悲嗎?
佛派你們下來,有包括「請出新的聖言」這一附帶的任務嗎?
慈正、佩原、秀珍、宜芬、中華妹等同學,曾請出、或由佛主動告知許多「聖言」,以補古譜藏經記錄之不全。
中華妹,妳問佛,我之所見正確嗎?
老師,佛說:
正確。不然,你們就不用下凡了。
很好。妳對本課有疑問嗎?
有,老師。你解須菩提所言「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有固定不變的萬事萬物(法)之理,名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我亦曾聽人將「無有定法」解成「無有固定的佛法可說」,因為佛的智慧如海,善巧無比,對各類眾生因材施教。你對此解的看法如何?
中華妹,妳為何不問問須菩提本人,他的原意是啥呢?
對喔。老師,須菩提說:
我當時的原意是,宇宙瞬息萬變,若能參透此理,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了。與佛是不是有固定的佛法可說無關。
但這僅是阿羅漢的知見。
老師,那,那個時候,佛是不是真的「沒有固定的佛法可說」呢?
妳請佛回答。
是。佛說:
一切方便,皆為引出我的本懷「一佛乘」。我所欲講的,
就只有「一佛乘」。當然有固定的法可說。
現在可以請佛總結了吧?
可以。老師,佛說:
諸佛印可王老師所解的經典,包括《華嚴經》在內。勿疑王老師所解的佛經,這就是他下生的原因。
《華嚴經》取自「般若神用」的三昧正定,般若自動轉化「文字」、「典故」。王老師解經,亦是透過「般若神用」,並未硬抝。
「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唯有般若度」三語,確出《楞嚴經》,內容正確無誤。學子應求其法義,勿究無用之物。
另有偈曰:
聖言難求在汝心。佛心相印立可得。
本具三藏十二部。何須為此起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