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化佛經之謬
王群眾
九十六年四月三日,見宜芬研究《白話金剛經》〈分第二十二〉這一課至「註末」時,佛曰:
現代白話佛經,入現代人之思維。
文字相不可著,要緊的是,體解如來真實義。
中文如此,英譯更該如此。
但重點是,辨法擇法之工具要具備。如此方可導正佛經文學化後之謬。
諸位同學,《白話金剛經》之緣,非起於中華妹和靜幸,在她們之前,就有學子參與了。只是中華妹和靜幸之請《白話金剛經》,有較詳實的記錄,且已成冊而已。
古譜《金剛經》,是一切中譯,仍頗流通的佛經中,最難白話的一部。若能不動原譯文,而又能白話之,則難上加難。
硬是不信之學子,可自我測試所預留之考試分。看看能否體解如來真實義?
佛說,文字相不可著。在此,不可著乃指鑽牛角尖。以為說文解字,即可得解佛所証得,或曰所入的不可思議境界了。
切記,經文是表述佛所入,不可以人腦之想像力就能達到,百分百顯示真理之境界。更不是說文解字就可以解決的。例如: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是指學子,從當下的時空超越,頓入宇宙人生的本體空性界。當下的時空是「現象界」,現象界的當體,即本身,就是空性之「本體界」。
可是,若不經「照見」,光說文解字,八輩子也不可能頓入本體空性界。鑽牛角尖的如來禪學子,雖已少之又少,但不能說沒有。
佛指出「文學化」佛經之謬誤,若無辨法擇法的工具,是無法導正的。說文解字之謬誤,就更勝文學化佛經之謬了。前者是「人智化」如來真實義,後者則是「猜謎化」。這如問道於文盲村童曰:
此路可通乎?
再強調一次,文字相不可著,著於「無」乃「沒有」,「空」乃「空無」。文學化佛經,亦不可再。這如宜芬聞偈,連她自己都不全知,佛之所指究屬何等境界?
看似已解實未全。難免摸象真實義。
文學習氣宜漸除。導正須具擇法眼。
白話偈併文學偈。智跨古今無人敵。
如是修學乃創舉。空前願作第一人。
打字的中華妹,妳對本品有言語嗎?
老師,你這兩偈有玄機耶。
怎麼說?
「空前願作第一人」,這不是擺明了要傳給出偈才女宜芬一個,目前唯她能修的法嗎?
沒錯。不過,要用「白話偈」,來闡明所出的「文學偈」,那可不是容易的事。
老師,般若起用,對定深的宜芬來說,應該不難才對。
那她就是「空前第一人」了。
老師,佛說:
東土古今學者,多有唯美、修辭、勝人的習氣。凡有此等習氣者,是贏了面子,輸了裡子。
這就是本品品名的如來真實義了。
那妳問,佛還要總結嗎?
老師,佛說:
要除去這種習氣,可先從讀王老師所解的《白話佛經、白話佛偈、白話論道記錄》學習起,以讓讀者心開意解為創作的出發點,不要再鑽牛角尖了。裡子才是傳法的後得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