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淺述
筆記整理 依分 2006.10.28
因為秀之問,王老師寫了《為何只證得五六地?》一文。 經研究請佛開示後,覺得有將菩薩乘十地之細節再弄清楚些的必要,所以回頭看了去年的筆記,《華嚴經》十地品及《楞嚴經》卷八等。
玄奘大師的唯識論中,也記載了此十種可以到達彼岸的方法,即〝十波羅蜜〞,亦名〝十度〞〝十勝行〞。它們分別是,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
〝十波羅蜜〞為自度度他,斷除煩惱之菩薩行。而〝菩薩〞即〝菩提薩埵〞之簡稱,〝菩提〞即覺悟,〝薩埵〞即有情。
〝覺有情〞指求取正覺智慧,利益眾生之人。然而菩薩摩訶薩是指修學大乘正宗佛法的菩薩,而非菩薩中的大菩薩,這點是早已經向佛求證過的了。
具足或曰成就此〝十波羅蜜〞者,即可證得如下十勝地!
1. 一地 歡喜地 ﹕具足佈施波羅蜜。
緣一切佛法願求 故。滿足菩提分法。念念皆以大悲為首。修行佛法向佛智故。所有善根為求佛智。施予眾生是名〝檀那波羅蜜〞。 ~《華嚴經》十地品~
﹙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 ~《楞嚴經》卷八~
2. 二地 離垢地 ﹕具足持戒波羅蜜。
離心垢故。能滅一切諸煩惱熱是名〝尸羅波羅蜜〞。
~《華嚴經》十地品~
﹙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楞嚴經》卷八~
3. 三地 發光地 ﹕具足忍辱波羅蜜。
願轉增長得法光明故。慈悲為首不損眾生是名〝羼提波
羅蜜〞。 ~《華嚴經》十地品~
﹙淨極明生。名發光地。﹚ ~《楞嚴經》卷八~
4. 四地 燄慧地 ﹕具足精進波羅蜜。
入道故。求勝善法無有厭足是名〝毗梨耶波羅蜜〞。
~《華嚴經》十地品~
﹙明極覺滿。名燄慧地。﹚ ~《楞嚴經》卷八~
5. 五地 難勝地 ﹕具足禪定波羅蜜。
順世所作故。一切智道常現在前。未嘗散亂是名〝禪那波羅蜜〞。 ~《華嚴經》十地品~
﹙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楞嚴經》卷八~
6. 六地 現前地 ﹕具足般若波羅蜜。
入甚深法門故。能忍諸法無生無滅是名〝般若波羅蜜〞。
~《華嚴經》十地品~
﹙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
~《楞嚴經》卷八~
7. 七地 遠行地 ﹕具足方便波羅蜜。
起一切佛法故。功用行滿得入智慧自在行故。能出生無量智是名〝方便波羅蜜〞。
初地攀緣功德滿。 二地離垢三諍息。
四地入道五順行。 第六無生智光照。
七住菩提功德滿。 …方便慧行功德具。…
化導群生修正智。 若以勇猛精勤力。
獲多三昧見多佛。 百千億數那由他。
願力自在復過是。 此是菩薩遠行地。
〜《華嚴經》十地品〜
﹙盡真如際。名遠行地。﹚ ~《楞嚴經》卷八~
8. 八地 不動地﹕具足 願 波羅蜜。
能求上上勝智是名〝願波羅蜜〞。〜《華嚴經》十地品〜
﹙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楞嚴經》卷八~
9. 九地 善慧地﹕具足 力 波羅蜜。
一切異論及諸魔眾無能沮壞是名〝力波羅蜜〞。
〜《華嚴經》十地品〜
﹙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楞嚴經》卷八~
10. 十地 法雲地﹕具足 智 波羅蜜。
如實了知一切法是名〝智波羅蜜〞。
〜《華嚴經》十地品〜
﹙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目此地名修習位。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
~《楞嚴經》卷八~
11. 十一地正等正覺﹕親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等覺,佛的別稱,等是平等,覺是覺悟,諸佛的覺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覺。是顯因圓。此乃大乘52階位中,第51位,即十地位滿,將證佛果之中間階段,因其智慧功能等似妙覺,故名等覺,又名一生補處或金剛心菩薩。
12. 十二地 妙 覺 ﹕覺行圓滿等同於佛之知見。
妙覺,此乃大乘第52階位,亦即佛果,佛因圓果滿,故稱等妙覺王。等覺如十四的月,妙覺如十五的月。
從一地到七地,成就智功用分,為有覺有照之修,即〝有功用〞
之修。
而八地到十地,無功用行皆悉成就,不需覺照自然照,而不動搖,
是〝無功用〞之修。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再往上修,就是十一地 等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
正等正覺,及十二地 妙覺佛果。等覺及妙覺的內容,可參考《為何只證得五六地?》、《緣隨心轉.境隨福現》等相關的文章,於此就不再重複。
一﹑佈施﹕佈施度的三種行法是財佈施、法佈施、無畏施。舉凡財物、飲食、衣服、醫藥等物質、乃至身體、精神、體力、時間、功能性或專業的能力、或解除他人恐懼、微笑、讚嘆隨喜、給人關愛.方便等具慈悲心的善願善行等等。
而廣說正法令眾生悟入佛之知見了脫生死離苦得樂,乃是具足功德之最殊勝的法佈施,是所謂的〝牢固藏〞。因為功德之中含有福德,福德之中卻未必有功德。修〝無住相〞佈施去貪慳,以證得〝歡喜地〞。
二﹑持戒﹕戒是一種自我要求的信條,若自身行不端,焉敢要他人正。孰可為孰不可為,以免受因果業報。
持戒度的三種行法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受戒〞等於站在發心成就的起跑點上,認同佛理,身體力行去實踐。因此面對複雜的生活時,能三思並小心謹慎,且產生責任感。犯錯前起警惕心,犯錯後起懺悔心。唯遵守規範而不覺受限制,才是真自由。
佛教有基本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以戒為師,守護自己的心性,防止障礙侵擾,以增強修行的力量。戒而不戒,不戒而戒乃自性戒,是持戒之最高境界,可參考《受戒&持戒?》一文,當中有請佛開示。
吾人當起十種深心﹕〝正直心、柔軟心、堪能心、調伏心、寂靜心、純善心、不雜心、無顧戀心、廣心、大心〞,持戒破除惡業,以證得〝離垢地〞。
〜《華嚴經》十地品〜
三﹑忍辱﹕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慈悲,它並非低頭接受一切,而是不讓外在因素導致內心嗔恚的智慧。我們應以忍辱止爭,以悲心看待冤家,以〝同體不二〞觀來解冤釋仇,因為〝相對論〞是無法根本解決問題的。感恩一切〝逆增上緣〞的成就吧!
忍辱度的三種行法是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
欲追求正法之不可思議經義、不可思議境界,如果沒有〝忍〞就難有〝耐〞心持續,而缺乏〝親證無上正等正覺〞之毅力&勇氣,而難登〝寶所〞。
吾人當修忍辱,破除嗔恨,耐磨、耐考。生起十種深心﹕〝清淨心、安住心、厭捨心、離貪心、不退心、堅固心、明盛心、勇猛心、廣心、大心〞,以證入〝發光地〞。
〜《華嚴經》十地品〜
菩薩住此發光地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住初禪。觀一切有為法如實相,於一切有為倍增厭離,趣佛智慧。
四﹑精進﹕厭離一切有為,愍念一切眾生,於內外財為求佛法悉能施捨,無有恭敬而不能行﹙沒有任何事是因起了恭敬心.而不能行的﹚,無有憍慢而不能捨﹙沒有任何事是在覺照了自我的憍慢心之後.而不能捨的﹚,無有承事而不能作﹙沒有任何事是因願意承事.而不能作的﹚,無有勤苦而不能受﹙沒有任何事是在勤苦的精進力行下.而不能受的﹚。概分為身精進﹙如行佈施&持戒﹚,心精進﹙忍辱.禪定.般若﹚。
精進度的三種行法是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樂精進。
精進為眾生而自覺覺他,切莫自滿而以篇蓋全,因我執&法執而盲修瞎練,則勤處不著力了。當以不共世間的〝般若〞為導,明真義以斷業力,消除學法之障礙﹙即煩惱障&所知障﹚,便是破除懈怠的真精進了,當以此波羅蜜而證得〝燄慧地〞。
五﹑禪定﹕禪定度的三種行法是安住靜慮、引發靜慮、辦事靜慮。修禪定破除散亂以證入〝難勝地〞。
To find the silence of mind 。 To receive the truth of Dharma Body。
禪修是直指心要去蕪存菁的法門。能使忙碌的心不致散亂茫然無所措,是對峙無明的心法。藉由數息、觀想、持名念佛,使身止而觀心以入正定般若起用。
欲入第五〝難勝地〞,當以十種平等清淨心趣入,即﹕〝過去、現在、未來〞佛法平等清淨心,〝戒〞&〝心〞平等清淨心,除見疑悔平等清淨心,道非道智平等清淨心,修行智見平等清淨心,於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觀察平等清淨心,教化一切眾生平等清淨心。…住此第五地已,以善修菩提分法故…故出生善巧方便…善知一切菩薩地次第成就諦。
禪定中,有一味如木石無知,不聞不問,則所修為不出六道輪迴的世間有為法,所證為〝四禪八定〞﹙〝四禪〞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天頂。〝四空天定〞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四禪定〞加〝四空天定〞即為八種定。﹚,出定之後煩惱又現,名世間定。
了知四諦皆如實。 善知世諦勝義地。
相諦差別成立諦。 事諦生盡及道諦。
乃至如來無礙諦。 如是諦觀雖微妙。
未得無礙勝解脫。 …既觀諦已知有為。…
四禪無色及神通。 為益世間皆顯示。
此住多作兜率王。 能摧異道諸邪見。
~《華嚴經》十地品~
菩薩圓滿五地已。 觀法無相亦無性。
無生無滅本清淨。 無有戲論無取捨。
體相寂滅如幻等。 有無不二離分別。
隨順法性如是觀。 此智得成入六地。
~《華嚴經》十地品~
而如來清淨禪所修為超越時空的出世間無為法,所證為三昧禪定。三昧就是正定,正受就是不受一切受。入三昧正定正受即塵沙德用。
而能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入如來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與諸菩薩摩訶薩,………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圓覺經》~
六﹑般若﹕是不共一切世間法的,除了一佛乘。是佛法超勝世間的特質,也是解脫之所依。是體悟真理,發現真理,證覺真理的最高智慧。
般若度的三種行法是生空無分別慧、法空無分別慧、俱空無分別慧。
智能明瞭,慧能斷惑。佛之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般若〞是其一,沒有〝般若〞,無法成證無上正等正覺,究竟成佛。
三昧正定能斷無明惑,能除一切苦,開發人人本有的解脫德,以了生脫死終結輪迴,體悟宇宙三佛身同體合一及無量壽之真理。
觀因緣生因緣滅,體悟〝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即『知一切即心自性,則成慧身不由他悟。』
宇宙〝色空不二〞,眾生〝自他不二〞乃〝一佛乘〞之真實法義。佛說﹕『,欲懂此境界得八地以上,而欲〝證得〞得有十地以上的程度且須有明師指導。』
王老師說當證得一地時即有般若,但看般若有無正用。
老師解釋,般若正用之次第約略有四﹕
一﹑行深般若去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二﹑再於悟後稱性起修,〝入正定聚〞開發根本智,成就後得智。
三﹑因悟後修而再開發出法門。
四﹑般若用至妙覺,即等同佛之知見。
七﹑方便﹕方便度的三種行法是進趣果向方便、巧會有為方便、
不捨不受方便。
金剛藏菩薩言﹕『菩薩從第六地來。能入滅定。
今住此地能念念入。亦念念起而不作證。成就不可思議身語意業。行於實際而不作證。』
如乘波羅蜜船,行實際海,以願力故,而不證滅。雖示現生死而恆住涅槃,雖以願力三界受生而不為世法所染。雖常寂滅,以方便力而還熾然。雖隨順佛智而示入﹙九法界﹚,示同外道而不捨佛法﹙不捨離樂法之心﹚,雖隨順一切世間,而常行一切出世間法。
~《華嚴經》十地品~
金剛藏菩薩言﹕
…成就方便慧而以此入七地…
遠離三界而莊嚴。 滅除惑火而起焰。
知法無二勤作業。 了剎皆空樂嚴土。
解身不動具諸相。 達聲性離善開演。
入於一念事各別。 …解欲心行悉能入。
說三乘法亦無限。 …忍受無生名般若。
廻向方便希求願。
~《華嚴經》十地品~
王老師曾說﹕『若所修為四聖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等方便之法,而非〝一佛乘〞真實之法,則還會退轉。』
依分請佛開示,佛曰﹕『六度萬行包含於如來禪中』
第八﹑願﹕自利利他心〝慈〞願,自覺覺他體〝悲〞願。
恆持發心堅行願,功德廻向平等願。
願度的三種行法是求菩提願、利樂他願、外化願。
入無量智道,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盡、無轉、無性為性、初中後際皆悉平等。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虛空,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佛子菩薩成就此忍,即時得入第八不動地。
住不動地,即捨一切功用行。得無功用法,身口意業念務皆息,住於報行。此地菩薩本願力故,得是寂滅解脫。…所謂一切法無生無分別…以大方便善巧智,所起無功用覺慧,觀一切智智所行境,…隨何世界中所有微塵聚,及微塵差別相,皆如實知,…得如是觀三界差別智。
~《華嚴經》十地品第26之五~
成就是忍超戲論。 甚深不動恆寂滅。
一切世間無能知。 心相取著悉皆離。
住於此地不分別。 常念本願度眾生。
法性真常離心念。 心無功用任智力。
所有佛法皆成就。 持戒不動如須彌。
十力成就不動搖。 一切魔眾無能轉。
諸佛護念天王禮。 密跡金剛恆侍衛。
第九﹑力﹕行持當下,力從願生,化生無數,助彼得成。
力度的三種行法是思擇力、修習力、變化力。
…欲更求轉勝寂滅解脫,復修習如來智慧,入如來秘密法。觀察不思議大智性,淨諸陀羅尼三昧門,具廣大神通,入差別世界,修力無畏不共法。隨諸佛轉法輪,不捨大悲本願力,得入菩薩第九善慧地。
住此善慧地,如實知善不善無記法行,有漏無漏法行,世間出世間法行,思議不思議法行,定不定法行,聲聞獨覺法行,菩薩行法行,如來地法行,有為法行,無為法行。
此菩薩以如是智慧,如實知眾生稠林。…如實知眾生心、諸煩惱、諸業種種相、諸根阮中聖像………等共60種相﹙因經文中之〝二俱不定相〞重複說兩次,故應只有59種相﹚…
住此地已,了知眾生諸行差別,教化調伏令得解脫,…以無量善巧智,起四無礙辯,用菩薩言辭而演說法。此菩薩常隨四無礙智轉,無暫捨離。
四無礙智即﹕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
無量智力善觀察。 最上微妙世難知。
普入如來秘密處。 利益眾生入九地。
總持三昧皆自在。 獲大神通入眾剎。
力智無畏不共法。 願力悲心入九地。
住於此地持法藏。 了善不善及無記。
有漏無漏世出世。 思不思議悉善知。
若法決定不決定。 三乘所作悉觀察。
有為無為行差別。 如是而知入世間。
第十﹑智﹕智慧分〝世俗智〞和〝根本智〞以及悟後起修所得
之〝後得智〞。只是智必入念,悲須及時。
〝世俗智〞是做事的技能,可因學習而得。
〝根本智〞是指明心見性的智慧,它本自具足,只是非〝覺〞不
顯,需得〝聞〞〝思〞〝修〞以去無明,還原其真如本性。
〝後得智〞是了知一切法成就有情的妙智。只是非〝修〞不圓。
智波羅蜜有〝受用法樂智〞,如經文中常有『歡喜信受,作禮而去』,信受就是相信、接受並能受用、使用,指信根福德因緣具足者。及〝成熟有情智〞,即運用自己所學所覺之智波羅蜜,去成就有情眾生之智。
智度的三種行法是無相智、受用法樂智、成熟有情智。
從初地乃至第九地,以如是無量智慧觀察覺了已。善思惟修習,善滿足白法,集無邊助道法,增長大福德智慧,廣行大悲。知世界差別,入眾生界稠林,入如來所行處,隨順如來寂滅行。常觀察如來力無所畏不共佛法。名為得一切種,一切智智受職位。
…以如是智慧入受職地已,即得菩薩離垢三昧,入法界差別三昧,莊嚴道場三昧,一切種華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虛空界廣大三昧,觀一切法自性三昧,知一切眾生心行三昧,一切佛皆現前三昧。…一切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亦善了知一切三昧所作差別。其最後三昧名〝受一切智勝職位〞。
…一一如來眾會之前…以為供養,皆從出世善根所生.超過一切世間境界。若有眾生見知此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金剛藏菩薩…欲淨治菩薩行力,欲說攝取一切種智道,欲除滅一切世間垢,欲施與一切智,欲示現不思議智莊嚴,欲顯示一切菩薩諸功德,欲令如是﹙法雲﹚地義轉更開顯而說偈…
繁不備載.請深入~《華嚴經》十地品~
我於見《華嚴經》聖言量之前,先請佛開示十地,佛賜偈曰﹕
六度萬行法首善。 發心佈施性曙光。
心外求法莫若戒。 戒從願行無縛覺。
忍道攝心藉事持。 逆増上緣魔考驗。
身心精進具淨信。 解行並進證真如。
駑塵根絕慾去憂。 參自性寂生妙華。
定顯般若燭審患。 智導五度免修盲。
方便工具揭迷障。 破方便法探究覺。
具足願登不動地。 不照而寂自性光。
念起云生淨自成。 力破山河無負擔。
法雲地根本已顯。 後得智非修不圓。
註﹕
註一﹑何謂〝四禪八定〞﹖
〝四禪〞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天頂。
初禪﹕菩薩修忍辱住發光地時,即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
生喜樂。而住初禪。
二禪﹕滅覺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住第二禪。
三禪﹕離喜住捨,有念正知身受樂,諸聖所說,能捨有念受樂,
住第三禪。
四禪﹕斷樂先除苦喜憂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住第四禪。
〝四空天定〞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空無邊處定﹕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種種想,入無邊虛空,
住虛空無邊處。
識無邊處定﹕超一切虛空無邊處,入無邊識,住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定﹕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少所有,住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定﹕超一切無所有處,住非有想非無想處。但隨順
法故行,而無所樂著。
~《華嚴經》十地品~
註二、何謂四無礙智﹖
即﹕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
法無礙智< body>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