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做死成佛古今有


王群眾


 


九十一年二月二日,道教教友陳明璋先生,至佛教徒涓涓家參訪,「般若智開,自性啟用」,以「遙聞力」得聞佛偈如后。頗深妙,略釋之,以供諸位同學參究:


佛由心中修。修明養性柔。


柔慈行善念。念心覺道求。


求學無上境。境遷逆水流。


流傳垂千古。古佛史上留。


人生來世幾次哉?


捨去名利苦不來。


修心養性魔不來。


做死成佛古今有。


人生病死大悲哀。


一、佛由心中修:


眾生心中有無明,修斷無明了生死,獨留清淨真如性。


二、修明養性柔:


修斷無明心鏡明,心鏡明了能鑑物,能鑑物則體眾生。眾生皆可憐憫者,養成柔慈好德性。


三、柔慈行善念:


養成柔慈德性者,所言所行皆善念。


四、念心覺道求:


內聖外王善念心,唯從覺道上追求。


五、求學無上境:


求學無上正等覺。


六、境遷逆水流:


猶如逆水行孤舟,若不奮力爭上游,必致逐波任水流。


七、流傳垂千古:


諸佛的度眾事功,立德以及立言所說的法,將萬古流傳。


八、古佛史上留:


名垂青史。


所以說,「做佛事」做到老死,成就了道業的「佛」,古今都有,並非古人的專利。有志於「無上佛道」之士,請努力於終結,人生的「生老病死之苦」吧!因為,那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另,明璋道友亦聞偈語十六句,首尾二句為:


眾生心中有無明。


必致逐波任水流。


因其所聞不但文辭流暢易誦,且含義深廣,恐非千言能窮,故改以偈語述之。留下空間,任讀者諸君遨翔於「般若畢竟空」: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道難聞今已聞。


不為己身求福報。但願眾生得離苦。


為眾生而生。為眾生而活。


為眾生而修。為眾生而佛。


 


 


註:


至友教善知識處參訪或參學,是治「道學」所必須,尤其是在明師難遇的末法。


不過,必須要有「道」,否則浪費時間和體力。例如明璋道友之訪佛教徒涓涓等,在破「隔陰之迷」開悟之後,自性般若佛智起用,而聞佛偈,入佛知見。


若雙方皆是開悟証果之士,則可交換「匡正諸大妄語」的成果,增廣見聞,令正法久住。好比「見佛是著魔」,導致「佛人永隔」之「所知障」,使佛教徒永失「常隨佛學」之利等。


怕弟子流失,是不)參學的主要障礙。


整理潤色的中華妹,麻煩請佛總結修修慧,集體創作,功德與共。若得開示,即為親証。


是,老師。佛總結如下:


一心至道。別無所求。


千辛萬苦。在所不辭。


立地成佛。法雨均霑。


度盡蒼生。同歸寂樂。


一百年四月十四日,新般若淨慧研究本品至最後聞佛開示曰:


一入昧中見佛思。所思所學皆佛性。


輪迴苦難助相成。踏破牢關見真性。


為護眾生脫離苦。見過柔情真明心。


以心求助離苦樂。萬芳流傳古今學。


    一百年四月十六日,新般若慧心研究本品至最後聞佛開示曰:


末法明正今現前。非事前先後著利。


人人本源同一方。用功勤修今成佛。


心念要深慈悲眾。皆是同源本是一。


心寬明是本唯份。不為自心法上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utraland 的頭像
    sutraland

    如來禪 一門深入

    sutrala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