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佛容易見空難
王群眾
九十六年二月八日,宜芬研究〈白話心經五〉,至「由於見佛容易見空難」時,佛主動開示於她曰:
此所以彌陀慈悲,為眾生成就一個「他受用」極樂淨土,方便接引有心修行之眾生前往。條件是,一心念佛可達。
諸位同學,由於直証寶所,常寂光法身淨土畢竟空的難度較高,在「明師不難遇」大法尚未公開之前,東土的佛教界,一直處在「明師難遇,正法難聞」的學佛窘境中。其結果,必然如菩提達摩大師所說的:
說理者多,証悟者少。
為何為「証悟者少」,這個老問題一直存在?答案無他,就是証悟的方法失傳久矣。
既無行門,怎麼可能登堂入室?於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多言堂」相似佛法,也就充滿東土了。
這例如宜芬等同學,原以為學佛是修「有為法」,所謂「從善門入」。十多年下來,竟然連佛的影子都沒見著,那怎能「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呢?
《楞嚴經》有云:
憶佛念佛,現前(或)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若照超日月光佛的這一開示,「証悟」的行門,是「憶佛念佛」;而「登堂入室」,則是「生前或臨命終時,必定見佛」。否則,去成佛就遙遠了。
另,某人若老實憶佛念佛,念到「生前」見到有形象的圓滿報身佛,甚至較難見到的,清淨的法身佛畢竟空,那離成佛就近了,不必再藉用其他的任何行門。在見佛之後,自自然然地,就會得到心開意解佛理的智慧了。
諸位同學,淨宗學子若能這樣解讀,王某以上所引的這一小段,修淨土的關鍵性經文,那麼「見佛」,就是學佛成敗的玉尺了。
遺憾的是,說見佛反而成了著魔;誤解佛意比較輕的,
則主張見佛會生驕慢心,而非去佛不遠。真是從何說起呢?偏得也太離譜了吧?大德!
佛主動告訴宜芬,由於見佛容易見空難,於是彌陀慈悲,為眾生成就了一個「他受用」極樂淨土,方便接引有心修行的眾生前往學佛。
諸位淨宗的學子,前往「他受用」極樂淨土,是透過佛菩薩來迎才完成的。不見來迎的佛,能被迎嗎?
若連這一點認知都沒了,怎能和彌陀的悲願相應呢?
又,「現前必定見佛」,是超妙的修行成就,可以續修《華嚴經》的「常隨佛學」大法,而無末法時期,亦無捨報往生的問題。何其方便!
當知,此一法門,係為末法而設。若是正法,當可明心見空性。因此,若不見佛,也就白設了。應盡量運用才好,以免有負彌陀的慈悲。
打字的中華妹,請佛總結修修慧,集體創作,功德與共。
若得開示,即親為証。
是,老師。佛說:
見佛方知佛為己。空有不二乃本然。
不願見佛欲成佛。去佛遙遠終難行。
無明空口說如來。佛知佛見全錯解。
諸佛本懷不能得。末法蔽日億萬年。